-
银川高新区首季经济喜迎开门红
在严格巩固疫情防控成效的基础上,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双轮驱动,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,着力推动重点企业增产增效,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成功实现首季经济"开门红"。 (一) 强化产业动能培育是银川高新区实现突破的核心路径。园区紧密围绕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等主导产业,推动产业链优化整合与价值链提升。通过布局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产学研协同平台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创新动力。高新区持续完善"科技型企业-高新技术企业-瞪羚企业-独角兽企业"梯度培育机制,推动创新主体量质齐升。 (二) 聚焦重点企业服务保障形成稳增长关键支撑。银川高新区针对主导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实施"一企一策"精准扶持方案,在要素资源对接、技术改造升级、市场开拓引导等方面提供系统性保障。建立问题协调解决快速响应机制,全力疏通企业供应链、用工链及资金链堵点。通过落实减税降费、金融纾困等政策工具,显著增强企业扩大产能信心。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,助力企业实现效益增长与能级跃升。 (三) 招商引资扩增量为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。银川高新区立足"强链、补链、延链"目标,科学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,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定向对接目标企业。通过探索"云招商"模式、组织专题推介活动等多元化方式,成功吸引一批技术含量高、产业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落地。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,实行从签约到投产闭环跟踪机制,确保招引项目高效转化。招商引资成效转化为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的重要推力,为区域经济积蓄新动能。 银川高新区将经济"开门红"作为新起点,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,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演进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、优化营商环境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系统性举措,全面提升产业韧性与竞争力,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乃至西北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。
2025-06-30
-
银川新材料产业链延展增添发展活力
银川市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战略,聚焦新材料产业延展,增添发展新动能,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。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和优化产业布局,银川市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。 (一)银川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背景与战略部署 银川市作为宁夏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域,近年来依托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,将新材料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。当地政府出台一系列规划文件,强调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,构建从原材料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。新材料产业涵盖特种石墨、碳材料等领域,旨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,增强区域竞争力。这一策略源于国家推动的新材料创新战略,银川市积极落实相关部署,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引导,为产业链延伸奠定坚实基础。 (二)重点项目建设对产业链延长的贡献 在2024年,银川市工业园区启动一批新材料项目,其中特种石墨产业建设引人注目。项目以规模化生产为特点,旨在填补产业空白环节。企业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,形成特种石墨材料研发、生产和应用的完整链条。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本地产业附加值,还带动了相关配套企业发展。项目建设过程中,银川市强化环境监管和绿色生产标准,确保产业升级的可持续性,从而有效延展新材料产业链。项目成果预计将为区域经济增添动能,助推银川市成为新材料产业高地。 (三)产业链延伸的动能效应与区域影响 新材料产业链延展显著提升银川市的产业韧性,带来就业机会和科技创新活力。项目投产将形成规模化集群,吸引更多关联企业入驻银川市,促进产学研融合。例如,特种石墨产业的应用拓展至新能源和高端装备领域,增强区域供应链稳定性。这一延展路径为银川市经济注入新动能,不仅优化产业结构,还推动绿色低碳转型。同时,银川市通过跨区域合作扩展产业链外延,强化其在西北地区的辐射作用,加速经济高质量增长。 (四)未来规划与优化方向 银川市在延续新材料产业链方面规划长远战略,重点聚焦技术创新和招商强化,以破解产业升级瓶颈。未来方向包括建设新材料产业园,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,提升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。银川市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,通过金融支持和人才政策吸引投资,确保产业链稳定延展。这一路径将为区域发展增添持久动能,助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增长目标。
2025-06-30
-
【2022年银川招商】银川聚力 “四材” 领域 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崛起
银川聚力 “四材” 领域 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崛起 一、战略定位:从资源优势到产业高地 宁夏银川市在 “十四五” 规划中明确提出,聚焦光伏硅、蓝宝石、石墨及石墨烯、储能电池材料四大领域,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,目标到 2025 年产值突破 1000 亿元,建成全球蓝宝石制造基地、全国光伏材料 “新硅都”。这一规划依托银川在矿产资源、清洁能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,标志着西北工业重镇向高端制造转型的决心。 (一)全产业链布局成效初显 光伏材料领域,银川已形成 “硅棒 — 硅片 — 电池片 — 组件” 完整链条,具备 95GW 单晶硅棒、23GW 硅片、10GW 单晶电池产能,隆基绿能、中环股份等龙头企业产能占全国 30% 以上,单晶拉棒和切片产量稳居全国前列。蓝宝石材料领域,年产 5500 吨蓝宝石晶体、960 万片 4 英寸衬底片,天通银厦、鑫晶盛等企业构建起从晶体生长到终端应用的产业链,全球每 3 颗智能手表蓝宝石玻璃镜片就有 1 颗产自银川。 石墨及石墨烯材料领域,中钢集团、墨工科技等企业加速布局,石墨烯导电浆料产能占全国 20%,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实现全球首个产业化应用,小牛自动化研发的光伏串焊机打破进口垄断,市场占有率达 40%。储能电池材料领域,宝丰集团年产 100GWh 电池项目正在建设,预计 2025 年储能电池产能突破 200GWh,带动电解液、隔膜等配套产业集聚。 (二)绿色转型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2 年,银川新材料产业产值达 259 亿元,同比增长 92%,产值能耗强度下降 19%,远低于全国新材料行业平均水平。这得益于银川依托丰富的光伏、风电资源,实现 “绿电” 生产全覆盖 —— 隆基乐叶等企业已实现 100% 绿电制造,电价较东部地区低 30%,显著降低生产成本。 二、创新驱动突破技术壁垒 银川市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成效显著: 平台建设:建成西北首个国家级新材料分析检测中心,配备扫描电子显微镜、X 射线衍射仪等高端设备,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检测认证服务; 企业培育:25 家规上新材料企业中,7 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6 家拥有自治区级研发平台,宁夏汉尧石墨烯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富锂锰基材料量产的企业; 人才集聚:与清华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等共建 “新材料产业学院”,每年培养硕士以上人才 500 余人,对引进的院士团队给予最高 1 亿元科研经费支持。 三、项目攻坚夯实产业根基 2023 年,银川布局实施三大类重点项目: 延链项目:鑫晶盛 3500 吨工业蓝宝石晶体制造加工项目,建成后将提升高端蓝宝石晶体产能 50%; 补链项目:晶环 1200 万片蓝宝石晶片切磨抛项目,填补下游加工环节缺口; 强链项目:宝丰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项目,将带动 100 余家配套企业集聚,形成 “电池 — 储能 — 应用” 一体化基地。 这些项目全部达产后,预计 2025 年光伏硅产业产值突破 700 亿元,蓝宝石产业突破 100 亿元,储能电池材料突破 800 亿元,银川经开区和苏银产业园将率先建成 “千亿级” 园区。 四、区域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圈 银川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与石嘴山、吴忠等周边城市共建 “宁夏新材料产业带”,形成 “研发在银川、制造在周边” 的协同模式。在要素保障方面,实施 “标准地 + 承诺制” 改革,工业用地出让周期缩短至 30 天,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 个工作日。 “我们不仅要做大产能,更要做强创新。” 银川市市长赵旭辉表示,下一步将聚焦 “卡脖子” 技术,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、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提前布局,目标到 2030 年新材料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达 5% 以上,培育 10 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 “小巨人” 企业,成为支撑西北工业升级的重要增长极。
2022-05-29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